索引号: | bxsgyhxxhj-2019-00086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发布日期: | 2019-06-1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2019年 | |
关键词: |
对政协本溪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推动本溪经济高质量发展》(第2180号)提案的答复
教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本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取得成效
2018年,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市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工业强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全市上下勠力同心,齐抓共管下,全市经济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13.2亿元,同比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6亿元,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4.7亿元,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231.5亿元,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5亿元,同比增长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55元,同比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3元,同比增长6.3%。
本钢世界最宽幅超薄钢实现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车轮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被授予冶金行业最高荣誉“特优质量奖”.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5户,23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九州龙跃等3户企业的输液软袋等4个产品被省评为“专精特新”产品;华岳精工、本溪水泵17户企业、28种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工业产品目录。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上市,全力破解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瓶颈,全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018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26.9亿元,推动32户民营工业企业与12家银行达成贷款意向协议3.5亿元,帮助辽宁天士力参茸、本溪长城电力等25户企业列入了全省民营企业信用培育池,推动5户民营工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中海康成功实现融资2500万元,另有木兰花等2户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二是制定出台惠企政策,降成本、促创新、优环境,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市委市政府在现有惠企政策基础上,2018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本溪市“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本溪市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举措。在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创新发展、强化金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细化出台了19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政府建立和完善了企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发改、工信、环保、国土、电力、供水、供气等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推进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审批、要素供应等问题,全力为存量企业提质,增量项目带动新增产能保驾护航。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27.36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冶金行业完成736.99亿元,同比增长11.04%;装备行业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9.39%;医药行业完成34.13亿元,同比增长16.06%;建材行业完成27.36亿元,同比增长18.16%;轻工行业完成19.13亿元,同比增长28.75%;化工行业完成74.6亿元,同比增长14.89%。占全市比重76.23%。全年共推进了年产60万吨棒材、200台(套)CT、40万根曲轴、10万吨螺旋焊管及钢塑复合管、44万吨优质特殊浮法玻璃、10亿片尪痹片、200公斤石墨烯、12.8万吨营养饮品及干坚果等50个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可实现实现销售收入102.3亿元、利税29.5亿元。
3.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为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本溪市人才驱动实施方案(2015-2020)的通知》、本溪市机关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本溪市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本溪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指导意见》等政策,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及专家团队,全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实施青年英才引进计划,鼓励重点发展区域、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企业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对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辽宁省创新实践基地单位分别一次性资助建设经费15万元和10万元;二是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工程,重点培养引进由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层次人才专家带队,在溪实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项目资金资助;三是实施本溪籍优秀人才回归计划,邀请本溪籍优秀大学生深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参观考察,对接洽谈,开展“校园精准招聘”活动,吸引本溪籍大学生回本溪就业创业。
4.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定实施了“三抓三促”帮扶企业和项目方案,以及“工业强市考评办法”,建立健全了由市级领导、市直各部门领导、各县区领导“一对一”帮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济运行、项目建设障碍。2018年共收集矿山开采证续办、医药品种划转、融资、不动产证办理等问题47项,其中10余项问题得到解决,其余30余项问题也得到有效推进。二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七个不允许”要求,实施“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登记制度、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将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快速审批,对民营企业投资社会事业在土地、水电、税费征收等方面与政府投资项目同等待遇。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转让、相互参股等方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督查,对完成情况较差的县区,市委、市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在述职中作检讨,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将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全年全市公布“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2011项,实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一库管理、数据同源”731项。协调组织192户重点企业,对全市57个具有审批、处罚、收费、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进行了评议,平均满意率为89.6%,比去年上升了1.7%。全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抓招商聚集新增量。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持。2018年,全市围绕十大重点领域全国50强企业,聚焦“一带一路”、沈阳经济区、与江苏泰州合作等重要平台,深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精准招商活动,形成了举全市之力抓招商、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的良好态势。全市全年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1590次,推进金晶玻璃深加工生产、金桥自动焊丝智能工厂、辽宁成大生物人用疫苗产业化基地等114个项目签约,其中67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全部项目计划总投资391.8亿元。一是市领导亲自带队招商。全年市领导带队招商243次,其中“走出去”活动55次,对接企业162个,洽谈项目141个;“请进来”活动188次,对接企业342个,洽谈项目273个。二是县区领导主动招商。各县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围绕重点产业及龙头企业,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错位招商、定点招商,全年共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139次。三是打造飞地经济载体。全市共划定飞地园区7个,总面积21.7平方公里,2018年共有10个项目进入飞地园区,项目总投资额35.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34.7亿元。
三、下步工作重点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沈阳经济区以及“一带五基地”重要承载区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实体至上”,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年”“项目引进年”活动,全面推进存量企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新材料、特色消费品等新兴接续制造产业,努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74亿元,增速在8%左右。
1.培育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一是举全市之力支持本钢做大做强。重点抓好特钢电炉和北营公司转炉以及5号高炉产能置换改造项目、1880热轧机组提质升级等项目建设,2019年实现增加商品材产量200万吨左右目标。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恒康制药等存量企业通过新产品研发、新品种引进、新渠道开拓等释放产能;推动上药集团北方药业研发中试基地等已建成项目,通过加快医药品种划转、新药品种审批等尽快投产达产。2019年,全市医药产业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
2.培育发展壮大存量企业。继续实施“小升规”“规升巨”工程。筛选100户规下企业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数据库,根据企业经营问题分门别类开展精准帮扶,力争2019年要实现“小升规”40户左右;实施“规升巨”工程,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龙头企业,计划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5户以上。
3.培育发展经济新动能。2019年,全市重点推进本溪福耀高端汽车用优质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第3条生产线、辽宁祥云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健康产业园建设等一批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推进本钢镀铝硅高强试验机组等一批项目实现新开工建设;推进本钢新建四冷轧工程、天士力东北现代中药示范工厂二期项目等一批项目尽快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4.培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9年,力争实现培育科技型企业17户、高新技术企业9户;力争10个以上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技术攻关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力争3至5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以上中心。同时,推动企业加强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等院校,中科院各研究所、中钢协等科研机构合作,推进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5.全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严格执行《本溪市2019年“项目引进年”活动实施方案》,紧密对接十大重点领域全国50强企业,争取在钢铁精深加工、精密铸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重点项目120个以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中日韩经济合作和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与国外企业在投资合作、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
6.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好“服务企业年”和“帮扶重点工业企业”活动,解决企业各方面难题,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宣传员”“协调员”“护航员”,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政府机关的好评度。同时,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9条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连续三年每年新增100亿元,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感谢您们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