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交出近年最好成绩单
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列全省第六位和第三位,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本钢、地方及各县区“不偏科”,全部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在近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来之不易”,从2020年全国、全省、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曲线图上可以一目了然。从年初的6.6%到二季度的零,再到年底的5.6%,我市的工业经济走出了一波先抑后扬的曲线。从3月份开始,随着工业企业加紧复工复产,全市工业用电量开始由负转正,并连续8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完成工业用电量124.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7%,总量和增速分列全省第5位、第4位。工业经济的升温拉动着工业税收增长,截至12月底,规上工业税收完成52.4亿元,同比增长26.76%。
能够打好这场漂亮的“翻身仗”,本钢集团功不可没。上半年,出口受阻、需求不足、高炉检修,多重因素叠加让本钢举步维艰;下半年,随着全国经济复苏及“双循环”的展开,本钢开始发力,连续高速增长。本钢集团全年完成粗钢产量1736万吨,同比增长7.32%,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12个百分点,商品材产量1663万吨,较去年增加79万吨,同比增长4.98%。
地方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双轮驱动中同样可圈可点。在上药绿谷、辽宁建发、宝武吉和源、大北山铁矿、本溪矿业、东方三家子矿业、同达铁选、银龙预应力等一大批骨干型企业、“小升规、规升巨”企业的强势带动下,增速从最低时的-9.5%拉高到最高的6.9%。特别是四季度,通过全面打响“百日攻坚战”,全年累计增速超过了全市及本钢,拉高全市增速2.35个百分点。截至去年年底,两县四区和高新区增加值增速全部转正,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并超过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实现了“终场大逆转”。
让全市规上工业顶住冲击,不减反升的“秘籍”是什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及相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357项,不稳定运行规上企业减少28户;“小升规”突破30户,“规升巨”突破10户,是“十三五”以来最多的;通过落实“免、减、缓、返、补”等政策红利,减免企业税费18亿元、电费7939万元,累计协调贷款982亿元,帮助企业清偿无分歧欠款1.76亿元……“通过服务与落实,把营商环境的口号变成实体经济的账号,这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秘籍’。”这位负责人说。